青少年滥用精神类药物的案例,近年来时有见诸报道。据报道,安达市青肯泡乡14岁初中生小聪(化名),不久前在课堂上吞下30片处方药卡马西平后,突然意识不清晕倒,被紧急送往医院ICU抢救,好在最后捡回一条命。
有学生把卡马西平这样的处方药,当作“兴奋剂”来服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2016年,媒体就报道过类似案例,沈阳有个13岁女生在校内一次吃了29片卡马西平,中毒后经医院抢救两天才脱离危险。当时有医生就提到,因为“药瘾”而去医院看病的孩子,每周多达20到30个。
这类问题之所以未能实现有效治理,首先能想到的当然是药店的监管不到位。这次以身犯险的小聪就提到,他去买药的时候,药店没有查看身份证和医生处方,就很轻易卖给了他。对处方药的售卖本有明确规定,再考虑到这类药品在现实中易被滥用的情况,药店还不严格遵循规定,显然应该被追究责任。
治理精神类药品被滥用,主要的努力方向有两个。首先最基础的应该是供应端,如果各大药店都严格执行看到医生处方才卖药,小聪就不可能那么轻易拿到类似药品去尝试。所以,对这类为了一点私利就对未成年人大开方便之门的药店,显然应该来场有针对性的治理。
事实上,各大药店的进货和出货数据,不难查证。监管部门完全可以梳理一下各大药店特定精神类药品的进出货记录,看看有多少是流向没有医生处方的人群。把药店这个关键“出口”管住了,青少年获取精神类药品的可能性就要小得多。
其次同样值得关注的是需求端。每次出现类似的青少年中毒个案,都不难发现背后还存在并不算隐蔽的人群。从中毒学生的讲述不难发现,这并不是某个学生突然心血来潮的尝试,而是在一部分学生中潜在“流行”。
在受害者小聪的口中,这药吃了“能致幻,放松心情”,可见其对危害性的认识不够充分。相比于这些精神类药物在学生中间的存在,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相应的重视还远远不够。有教育责任的老师和家长,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未成年人意识不到滥用类似药品的危害,也就容易进一步导致类似药品的泛滥失控。
前些年在青少年的小圈子中流行且危害他们健康的笑气,同样经历了从少有人知道,到逐渐引发各方关注的过程。现在笑气已经被列入危险化学品目录,也成为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重点宣传内容。虽然要彻底禁绝滥用笑气并不容易,但是当整个社会层面逐渐意识到它的巨大危害,需求端还是会得到相当程度的疏导。
整体而言,让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进一步认识到卡马西平等药物被滥用的危害,在需求端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同时对药店等供应端加强监管,避免在青少年群体中无阻碍流通,就有可能筑牢防线,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
(作者:守一,来源:红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