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互联网时代,我们为何还需要一本日历?

转载3个月前发布 SanS三石
22 0 0
【转载】互联网时代,我们为何还需要一本日历?
你有多久没有撕下一张日历了?
2024年的第一个月
老黄历却成了最新的“理财产品”
因与2024年公历日期完全一致
#1996年日历#
神奇地冲上了微博热搜
掀起一阵怀旧风
在二手交易平台闲鱼上
1996年旧日历的搜索量飙升600%
成交量也大幅提升
商品均价在94元左右
价格翻了30倍
【转载】互联网时代,我们为何还需要一本日历?
二手交易平台“闲鱼”上爆红的1996年日历。APP截图
穿越28年的“回忆杀”背后,不少网友猛然惊觉,不知不觉间,智能手机已逐渐成为人们管理时间的工具。互联网时代,我们是否还需要一张日历?带着很多网友的问题,记者深入探访这个记录时间、又逐渐被时间遗忘的行业。
一本日历,一段中国广告流变史
义乌市阳光小区主干道,沿街商铺颜色红火,大多以某某日历、月历商行命名。在当地,这条不起眼的小区内部道路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号:“日历一条街”。
【转载】互联网时代,我们为何还需要一本日历?
义乌“日历一条街”。
前不久,当记者辗转来到义乌市文化礼品行业协会副会长王瑞青的门店时,这位热情的中年男子立刻放下手上的工作,端来一杯滚烫的茶水。
“去年就有好几个客人找我定制这个产品(1996年日历),但我觉得这就是网上的一阵风,刮不长。我问他们,你能包多少订单?生产线要是一开动,那工程量就大了。”
在王瑞青看来,1996年日历在二手市场上火得有些莫名其妙。20多年的从业经验让他没有盲目跟风。他告诉记者,别看小小一本日历,生产工艺却十分复杂。首先是三百多页各不相同的日期版式设计,随后要经过机器打印、手工分拣、切割纸张、加工封头、打洞冲孔、装订包装……少说也有二十多道工序。
【转载】互联网时代,我们为何还需要一本日历?
王瑞青店内的传统手撕日历。
“十多年前是我们行业的黄金年代。当时,义乌日历占全国市场份额的八九成。这条街上,最辉煌的时候,从事日历、台历、挂历经营的商家有380多家,车子全部停满,旺季的时候人挤都挤不进来。”
作为义乌传统日历行业的初代从业者,王瑞青对行业发展历程如数家珍。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年代,日历是家家户户必备的日用品。正因走进千家万户的独特属性,也使其成为当时广告行业的宠儿。
曾几何时,年底公司定制日历、台历并印上企业品宣,成为一种时代风尚。各大机关单位、银行、新华书店都是传统日历行业的大客户。
【转载】互联网时代,我们为何还需要一本日历?
“奥运日历”设计图。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令王瑞青印象最深的是2007年底,他拿到了北京奥运会日历生产的独家授权。那一年的“奥运日历”加印十多次,销售几十万册,最繁忙的时候,厂里的两台机器24小时开工,五六十个工人都忙不过来……
行走在“日历一条街”上,记者在墙上看到一句充满激情的标语——“企业宣传、品牌推广的最佳宣传平台。”述说着这个行业的昔日光荣,如今,这句标语已有斑驳脱落之感。
【转载】互联网时代,我们为何还需要一本日历?
义乌“日历一条街”。
王瑞青告诉记者,某种意义上,传统日历行业的发展,就是一段中国广告的流变史。随着时代发展,广告行业的分流成为趋势,雨伞、T恤、笔记本、餐巾纸盒等行业都成为广告争夺的阵地。传统日历行业早已优势不再。
2013年10月31日,中央纪委发布《关于严禁公款购买印制寄送贺年卡等物品的通知》,严禁用公款购买、印制、邮寄、赠送贺年卡、明信片、年历等物品。规定出台后,公款采购日历、年历的订单迅速减少。
受众群体不断减少、利润越来越薄、产业结构相对落后……一系列行业痛点使不少传统日历经营者纷纷向年画、对联等行业转型。今天,“日历一条街”上只剩下20多家传统日历商家。
记者在义乌市文化礼品行业协会秘书长丁红兵处了解到,以传统日历行业中的挂历为例,2023年义乌市场全年纸质类挂历销售量达两千余万本,营业额约四五千万元。考虑到人工、物价等因素,相较十多年前销售额轻松达到八九千万元,市场萎缩已是不争的事实。
拥抱大IP,“文创+日历”是下个风口?
几乎在传统日历行业陷入困局的同时,出版行业却意外地在文化消费市场开辟了一条新赛道。
实际上,日历与文化的融合,并非新鲜事。
【转载】互联网时代,我们为何还需要一本日历?
民国时期《故宫日历》。图源:故宫博物院微信公众号
1932年,故宫博物院为向大众宣传故宫藏品,就曾推出《故宫日历》,每年一册,活页装订,由京沪等地商号经销。当时便在文人雅士之间形成赠礼潮流。散文大家梁实秋获得后,盛赞其为“日历中最佳之作。”
可惜由于民国时期时局动荡,当时的《故宫日历》只印了五年就消失了。
2009年,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更名为故宫出版社)重新将目光落在了这件尘封已久的“文创日历”上,率先做出“IP+日历”的尝试,以民国时期《故宫日历》为蓝本,重新设计装帧,推出了2010年版《故宫日历》。
【转载】互联网时代,我们为何还需要一本日历?
2024年书画版《故宫日历》 故宫出版社出版。图源:故宫博物院微信公众号
这本以紫禁城“宫墙红”为底色的《故宫日历》,更像是一本袖珍版艺术品图册,一经发售就受到热捧,被广大爱好者亲切地称为“红砖头”。
如今,连续出版14年,销售高达500余万册的《故宫日历》已然是故宫博物院的一张文化名片,成为“文创日历”当之无愧的现象级产品。
受到启发,近年来,诗词、书法、漫画、健康知识、动植物科普都成为日历的热门主题。购买一本“文创日历”,成为不少年轻人新年特有的仪式感。
【转载】互联网时代,我们为何还需要一本日历?
年轻人钟爱的“文创日历”。
各大博物馆、出版社也纷纷拥抱IP,各出新意。人民卫生出版社(以下简称人卫社)便是其中之一。自2018年以来,人卫社连续7年推出《本草光阴》系列日历,以手绘本草为特色,销售情况良好。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人卫社还将目光瞄准了青少年,推出了“家庭互动游戏融媒体台历”《藏在24节气里的中国年》。人卫社少儿出版负责人冯莉正是这本台历的策划者。
“那些热爱文创产品的年轻人,不少已经成为孩子们的家长。将图书与台历相结合,让文化艺术和科普知识以国风时尚的方式进入家庭亲子活动,或许更能打动他们。”
【转载】互联网时代,我们为何还需要一本日历?
“家庭互动游戏融媒体台历”《藏在24节气里的中国年》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供图
冯莉告诉记者,自己策划这本台历时,在节气知识、中医元素的基础上,融入了更新颖的桌游、手工制作、二维码知识讲解等新功能,台历的支架还可以完全适配手机和ipad。尽管上市不久,销量还未能完全统计,但目前拿到这本台历的用户,反馈都很不错。
争取年轻人,在文化传承中创新需求
时至今日,日历的实用功能似乎已逐渐弱化,我们的生活中,为什么还需要一本日历?
身处这个行业不同角落的他们,给出了各自的理由。
“无论日历的形式如何变化,我们对生活的规划不会变。现在大家不都在强调‘时间管理’吗?对于孩子而言,从节气变化、四季交替中去形成时间概念,日历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媒介。”
冯莉对日历行业的前景并不悲观,在她看来,随着中国文化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关注和认可,越来越多年轻人也认识到了传统文化之美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当下,“文创日历”已逐渐成为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结合的消费品,只要能不断用文化和创意赢得年轻人的心,这个行业就永远充满生机。
而在王瑞青、丁红兵等传统日历行业的坚守者眼里,争取年轻消费者也早已成为共识。
最近几年,王瑞青的日历品牌“瑞满堂”已陆续入驻淘宝、拼多多、京东等商业平台,除了多年下来固定的销售渠道,线上销售已经成为主营业务。
同时,传统日历行业还推出了欧式日历、仿宣日历、记事日历等一系列产品,符合年轻人喜好的私人定制订单越来越多。
【转载】互联网时代,我们为何还需要一本日历?
符合年轻人喜好的私人定制产品。摄于王瑞青店内
“现实生活中,有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在出租屋里我们很难看到日历的影子,而在自家的祖屋、老房子里却总找到发黄的日历。或许这就是日历存在的意义,它寄寓着的家的味道、年的味道。”
丁红兵告诉记者,过年时贴上红火喜庆的挂历,遇到婚丧嫁娶等人生大事,随手翻一翻手撕日历,挑个好日子,择个好时辰,这在广大中老年群体中仍然是必不可少的生活习惯,更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留住传统日历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从前在义乌市场,讲起自己是做日历的,是件很骄傲的事。我觉得或许市场还会萎缩,但日历行业肯定不会消失。只要还有人需要,总得有人继续做下去。”言语中,丁红兵颇有感慨,不知是怀念自己辛勤创业的青春岁月,还是那个手撕日历的年代。



更多新闻

来源:潮新闻 执笔 方涛


编辑:吴桑
关注!【转载】互联网时代,我们为何还需要一本日历?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