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涌现了上百家扫地机器人公司。百度高级经理昌敬辞掉工作,成立了一家叫做石头科技的公司,也准备做扫地机器人的创业。
昌敬在最开始找投资的时候并不顺利,VC们认为,他虽然成功创办过图片编辑和分享软件“魔图精灵”并被百度收购,但没有硬件的创业经验。
直到他找到小米,情况才有所改变。小米认为,人工智能的应用未来会在智能家居中起到极大的作用,相比其他都是硬件出身的扫地机器人团队,昌敬的软件背景反而有优势。
最终,昌敬的石头科技拿到了小米的投资。从2014年开始,与雷军相关联的两个投资机构顺为资本和天津金米,累计向石头科技投入大约2758万元。
其中顺为资本是雷军和许达来在2011年共同创立的,雷军担任法人代表,天津金米则是小米集团实际控制的投资公司。
7年之后,石头科技已经成为A股中茅台之后股价最高的公司,6月23日收盘价为1254.11元,公司市值836亿元。
顺为资本和天津金米共持有石头科技15.78%的股权,价值约131.92亿元。加上两者已经套现的21.99亿元,顺为和金米通过资本市场,在石头科技身上赚了大约154亿元,投资回报率高达557倍。
作为小米生态链中最成功的企业,石头科技的股东们也开始“功成身退”。
自2021年2月以来,石头科技位列第三到第七的五位大股东以及四位高管,均处于密集减持中。在6月中旬结束的前两轮减持中,已合计减持近10%的股份,套现约50亿元。
另一边,小米仍在加速自己的投资步伐,2021年5月,新成立了一家小米私募股权基金,主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和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服务,其法人代表林世伟,同时是小米集团副总裁和首席财务官。
一进一退的背后,是近乎“完美”、所向披靡的小米生态链模式。
小米从来不只是手机
2013年,小米手机的市场占有率达到15%,此时雷军大概摸清了小米手机在线上单一渠道的市场份额天花板在25%左右。
当年年底,小米组建了一支队伍,开始找项目做投资,要在手机之外寻求更多的产品“梯度”。
2013年,雷军、刘徳和张峰在一间办公室里深聊了一夜,紫米便诞生了,成为小米生态链的第一家公司,小米充电宝就是紫米生产的。
在那之后,2014年到2016年,小米的投资人马分别在市场上“抢”了27个、28个和22个项目,平均15天投资一家公司。
第一圈层是手机周边,包括耳机、小音箱、移动电源等,这部分产品可以依托小米当时已有的上亿规模用户体量,获得相比同类产品而言明显的优势。
第二圈层是智能硬件,包括空气净化器、净水器、电饭煲等等传统白色家电,另外也有平衡车、机器人之类的极客智能设备。
第三个圈层,主要是包括毛巾、牙刷在内的生活耗材,主要目的是通过投资这类需求更稳定的产品,减少科技公司自带的不确定性。
在这三个圈层中,离手机更近的第一圈层是小米优先的投资对象。而从被投企业的发展规模来看,从零孵化、合资经营以及投资相对成熟的企业,都是小米的参与方式。
2015年,小米手机在当年的重点产品“Note系列”没有达到预期销量,原计划登场的旗舰产品小米5也因为各种原因延迟发布,但提前布局的生态链反而带来了“小惊喜”,呈现220%的增长幅度。
截至2020年末,小米已投资了310家生态链企业。2020年小米集团营收2460亿元、净利润203亿元,其中手机业务只带来了1521.91亿元的收入和预计不到15亿元的净利润。
对净利润贡献更大的,要数以广告业务为主的互联网服务业务,全年带来146.44亿元的毛利,净利润占比也大概率超过7成。
截至2021年3月末,小米的对外投资账面价值达到519亿元,投资总价值697亿元,两者之间178亿元的差额可视为投资溢价。
再加上2019年至2021年3月末合计34.69亿元的投资处置收益,以及3月之后金米从石头科技减持中获得的16.5亿元,合计约230亿元的投资收益,已经超过了小米2020年全年净利润。
2012年,刚组建硬件部门时,小米对于生态链企业规模的期望还只有50家,不久后也只提高到100家。
在2018年年报里,小米的投资计划还是在未来5年内,至少花100亿元在AIoT领域内做投资。
后来小米开始在投资上放量,截至2019年、2020年和2021年3月末,小米投资企业的数量分别达到290家、310家和320家,累积的投资账面价值分别为300亿元、480亿元和519亿元。
目前小米投资的庞大生态链版图中,已上市的有美股的华米(已改名为ZEPP HEALTH)、云米还有科创板的石头科技和九号公司,截至2021年6月23日,四家公司市值加起来达到1490亿元。
其中836亿元市值的石头科技,是一个成功的代表,也是小米生态链企业共同的梦想。
“竹林”的变化
2012年,雷军内部选拔出了一批持有公司股份的工程师,这些人有更强的抗诱惑能力,以及对产品有更深的理解。
然后由这些工程师担任产品经理的角色,去物色项目、挖掘人才,同时向生态链企业输出小米的理念,严格按照小米的产品标准来要求。
在这过程中,小米一般采用参股不控股的方式,持有被投资企业10%-20%的股份,扮演战略投资者的角色。
而雷军的顺为资本,大多会以相似比例跟投,扮演的则是财务投资者的角色。
这种让被投资企业掌握控股权的投资方式,可以保持其“主人翁”的使命感,有动力持续向前。
更重要的是,小米除了出钱之外,还能为生态链企业提供具备专业能力的队伍、小米品牌自带的热度、上亿规模的用户群、小米自有的电商平台、已被打通的供应链能力,以及小米自己的一套方法论。
品牌方面,小米对生态链中符合小米品牌要求且通过内测的企业,开放“小米”和“米家”两个品牌:对科技类、极客类相关产品开放“小米”品牌,对智能家居、消费类硬件为主的产品开放“米家”品牌。
渠道方面的支持,包括PC端的小米网、手机App上的小米商城和有品,以及线下的小米之家门店。截至2021年4月,小米之家县城门店突破了5500家,半年新增了2300家。
根据美国电子商务杂志《互联网零售》的报告,小米电商在全球零售电商中排名第八,国内第四,仅位列阿里、京东、苏宁之后。
小米早期对生态链企业有“两年独立赛道”的承诺,这意味着加入小米生态链后,两年内小米不会引入其他同品类产品互相竞争。
这些小米给的扶持中,不论拎出哪一项,都是其他投资机构很难做到的,尤其是输送优质的流量。
2014年上市的空气净化器、充电宝和手环,2015年上市的平衡车,2016年上市的扫地机器人,无一不是在这种高强度支持下爆发的单品。
小米副总裁刘德说过一个“竹林效应”,即生态链企业就像一根根竹子,根系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形成集群的竹林,会产生远大于一棵大树的抗风险能力。
但竹子要想生长得健康,竹林应有的密度和营养,都是前提条件。
随着小米生态链企业规模的慢慢增加,2017年下半年,小米电商平台从“米家有品”改名为“有品”,开放了除小米和米家以外的第三方品牌,成为一家更类似于小型百货公司的存在。
最早,小米商城和有品某个单品类下只有几个少数SKU。随着小米生态链规模的扩张,SKU大幅增长,现在搜索“空调”,有品平台会有67个SKU,需要翻16页才能看完;搜索“摄像头”,有31个SKU,也需要翻8页。
即便是仍然只卖小米和米家产品的小米商城App,空调品类下有23个选项,摄像头品类下也有12个选项。
石头科技为小米代工生产的扫地机器人,曾是为小米生态链中的拳头产品。但在石头科技逐渐寻求“去小米化”后,小米引入了追觅、云米两家生态链企业接下石头科技的接力棒,自己也另找了一家叫做深圳银星智能的公司来代工小米品牌的扫地机器人,目前有品商城共有25款扫地机器人。
品类的丰富,对米粉们来说,确实也有了更多选择。但也意味着用户体验从“闭眼也能买”,变为了需要多方比对和了解。
有品脱去米家的光环,成为百货商店式的电商平台,引入更多品类,能拓展更多新用户,拉长用户停留的时间,不再依赖于单款爆品。
从成绩单来看——2018年至2020年天猫双11榜单上,小米的手机排名保持在第三、第四,变化不大,但大家电榜单里小米开始有了姓名,位列第三、第四和第五,2020年3C数码榜中更是位列第二。
另一边,对于身处其中的生态链企业来说,想要被看到,却也越来越难。
下一个“石头科技”在哪?
做紫米充电宝的张峰,是雷军在做小米第一批手机时认识的英华达南京总经理,俩人在业务上有过不错的交情;做1MORE(万魔耳机)的谢冠宏,曾经是富士康事业群最年轻的总经理,也是当时在富士康内部最支持小米的人之一;做智米空气净化器的苏峻,则是小米副总裁刘德在大学当老师时的老朋友;创米的范海涛,是红米过去主要生产商的负责人。
这种靠个人交情找到“牛人”的模式,在早期可以磨合得更好,理念更一致,快速打造出一款款拳头产品。但是,这也不可持续,毕竟熟人圈是有限的。
在第一批“先锋队”之后,被小米选中的企业,慢慢脱离“熟人机制”。
相当大一部分被投企业属于初创团队,或者说是在产品、资金或者渠道方面,有明显短板的创业公司。
他们想要借助小米的渠道接触到市场,他们想要借助小米的渠道接触到市场,就需要符合小米生态链的标准,“高性价比”产品就是必然要做的一环。
“高性价比”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找到行业的某个突破或创新点,获得成本的优势,另一种就只是为了便宜而便宜。
早期成功的紫米充电宝,是因为发现了当时市场上因电脑滞销而产生的大量电脑电源,并以低价采购了这批电源尾货作为充电宝电源,成功把充电宝的价格拉到79元。
但这种成功有很大偶然性的,并不能套用在大多数生态链企业身上,为了实现“性价比”,更多供应链企业只能通过精简功能、改变原料来实现,最终呈现的或许是一个实用且便宜的产品,但很难是一个高门槛的产品。
这种情况下,随着生态链内企业越来越多,内部竞争将成为难以避免的趋势。
问题在于,小米的手机业务可以不赚钱,转而通过广告赚钱,但对于生态链企业来说,他们距离成为一个可以卖广告的平台还很远。再遇到生态链内的企业互相压价,必然更为艰难,又要靠什么打造核心竞争力?
因此,现有的生态链产品,大多还是遵循着“价格更低一点、品控更稳定一点、外形更简约一点”的标准。有网友形容,小米生态链企业看起来就是“圆角”“白白胖胖”“简单”。
在一些没有竞争对手的细分领域,这种模式或许还行得通。但什么样的领域会没有竞争对手?
早期小米投资的品类的大都遵循着一个逻辑——属于“蚂蚁市场”,即某一行业内巨头只占到30%以内的市场份额,行业内没有明显的领先者,也没有一方有明显的品牌力,同时国外有高品质竞品,但价格昂贵。
但随着小米投资范围的扩大,已经逐渐突破了原定的范围。在一些已经被巨头布局的细分领域,对手被小米的“性价比”敲打之后,外观上改进一下、价格上让利一点,很容易就会让生态链内的企业竞争力大减。
公牛在青米推出插线板后,迅速跟进,推出造型和价格几乎无二的产品,就是一个切实的例子。
除此之外呢?生态链企业可以依靠从小米那里学到的方法论,打造属于自己的产品吗?
如果有爆款支撑,或许还有可能,但如果没有,他们的自有产品还是无法获得品牌背书和渠道支持,那么一切又回到了原点——有产品,没销路。
某投资机构合伙人告诉市界,生态链企业最终想要有突破,还是要靠自己的各项综合实力,小米能给的帮助是有限的。
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要投资小米投资过的企业,摆在面前的估值,往往已经考虑了这些企业可以通过小米渠道获得的销售额。但被投资企业能否具备独立的综合能力,还是很难在初期看到答案。
即便是已经上市的石头科技、九号平衡车、华米和云米,目前面临的也是逐渐弱化小米光环,发展出自有品牌的难题。
股价一路高涨的石头科技,是相对成功的代表。2016年至2020年,小米为石头科技带来的收入比重已经从100%降至9%左右,与此同时,石头科技的盈利能力还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但在整个扫地机器人市场逐渐饱和的情况下,也在石头科技逐渐脱离小米的情况下,石头科技的市场占有率并不太乐观。
2019年上半年,石头科技招股书显示,其在国内LDS全局规划(扫地机器人品类)线上零售额中占据53%的份额。2020年奥维云网数据显示,石头科技在扫地机器人线上份额中占11%,排在小米和科沃斯之后,只比2019年提高0.6个百分点,而小米增长了1.5个百分点。
靠自己不容易。近期陆续放出造车消息后,石头科技的股价再次被拉动,但那又是扫地机器人之后的另一个故事了。
除此之外的几家上市公司中,九号公司刚刚脱离亏损泥潭,华米又在2021年一季度陷入亏损,云米的盈利能力这么些年也是不增反降。
一个值得讨论的现象是,仅从资本和财务的角度看,小米生态链这种模式的效益非常之高。
在已经上市的4家小米生态链中,雷军系资本顺为和小米集团实际控制的投资公司,在石头科技身上赚了大约154亿元,投资回报率高达557倍。对九号公司、华米和云米持有的股份,目前分别价值约113亿元、9亿元和12亿元。
然而,小米这套高效的投资方法论也存在争议。以石头科技为例,上市公司体系内的天津金米和雷军的顺为资本协同行动,先战略投资,然后通过小米生态链进行扶持和孵化,再上市寻机套现,在这个过程中,小米一定会全力扶持,生态链公司在上市前的业绩将和小米息息相关。
但上市之后,生态链企业通常会朝着“去小米化”的方向发展,只有顺利完成这个蜕变过程,生态链企业才是一家独立的、成熟的企业。另一边,不管是小米还是顺为,此时都能获得相对丰厚的投资回报,能否完成“去小米化”已经不是他们需要特别操心的问题了。
链内的企业需要二次成长,链外的企业将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小米的生态链和资本圈则成为受益最大的一方。
截至2021年3月末,小米共投资了320家公司,近3个月内净增了10家,平均9天新增一家公司,相比过去两年平均每12天投资一家公司和每18天投资一家公司的速度,脚步再次加快。
在小米加持下,这些公司的上市之路要比别人更好走一些。
这是一个饶有效率的资本循环,并且还在不断壮大,或许这才是小米生态链真正厉害的地方。
全文完,感谢你的耐心阅读,喜欢的话就【关注】我们吧~
⬇️ 点 阅读原文 ,万1.3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