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宠儿与逆子对决的风水局。”
——字母DaDa
字数:7千5
三年,整整三年,范闲范大人已经在冰冷的地面上躺了三年了。
好消息是,他马上要从地上站起来了。《庆余年》第二季,5月16日(周四)就要开播。范大人又可以支棱起来,再战江湖了。
作为同名网文改编的影视剧,《庆余年》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网络文学里改编得最成功的一部。
001时代产物
那个时代,是哪个时代?
按照现在互联网阶段性发展的定义,那时应该算是移动互联网尚未诞生,PC互联网依然占主导的末期。
如果我们参考2013年中国才开始普及智能手机的时间点,就可以想象在21世纪最初的十年,电脑(不是智能手机呦)作为娱乐工具的重要性。
虽然当时电脑有所普及,但价格依然昂贵。所以大多数人为求娱乐,延续的依然是老习惯,去网吧上网,俗称“上机”。
当时大家对网吧环境是没什么要求的,也不可能有要求。因为排队等待的人实在太多,一不留神,空位就要被抢。再一等可能又是若干小时。所以,发现有人下机,甭管好赖,立刻占住,先上上网再说。实在不行,等人少了再换位置。僧多粥少的盛况,现在年轻人是很难理解的。
遥想当年,大家最喜欢的是在网吧搞“通宵”,南方俗称“包夜”——如果笔者记忆力尚未衰退的话,当年在网吧包个夜就10块钱。会员更便宜些,8块就能搞定。这和高档会所的消费相比,简直天上地下。但事后人获得的满足感和掏空感,其实差不多。
那时不像现在,人人都是低头族,智能手机已经被大脑吸收,成为了人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时候人走路还是抬头的。虽然大家都有手机,但是不智能。除了发发信息之外,也没什么大用。那时手机起到的主要作用是“摇人“和“通知“。哪和现在似的,附加功能已经远远超过了基本属性。
那时的娱乐,都是围绕PC机进行的(即使后来显示器成了液晶的,主机箱依然很大),尤其那些喜欢看文的读者,往往都是再开个小画面,游戏和看文两不误。
相对于庞大读者群极度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创作者的精力实在有限——坚持日更的大神,也就日均8千字的输出水平(3千字左右一章,一天最多写两章)。但这个输出量远远满足不了追故事之人的需求。读者为求精神的最大满足,只能同时看几部作品,交替着跟随作者们编织自己的“英雄梦”。
正因为当时是绝对的卖方市场,所以网文付费模式才能建立起来。
在网文大行其道的年代,一波又一波的大神渐次出现,一部又一部牛逼的作品顺次降生。没有谁能保证,已经写出了一部成功作品的大佬,下一部作品还会大卖。因为新人实在太多,牛人如潮水一般涌现。《庆余年》就是这个背景下的产物。
2003年,猫腻开始网文写作,早期作品虽有一定知名度。但在互联网娱乐多元化尚未全面铺开的混沌初年,在高度竞争和同质化严重的网文创作群体里,前面一切的努力都是在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经典」做铺垫。
庆幸的是,猫腻很快就靠作品《庆余年》达成了绝大多数网文作者(可能一生)梦寐以求的成就。这部于2007至2009年创作的作品,成为其整个创作生涯的封神之作。
纵观整个文学发展史,赫赫有名的作家,绝对数量应该说不算少。但是对任一作家一生所写的全部作品来看,经典之作一般不会超过三部。甚至,有一部能进入文学史或被大众欢迎就已经是人生幸事。
一个书写之人只需一部作品来证明自己就可以了。
目标就这么简单。即使如此,大多数写作者也是实现不了的。这就是成为“作家”的残酷性和必须接受的心理摧残。
相较于原创一个故事,对网文作品进行影视化改编稍微容易一些,但这里面会有一个不同步的滞后性问题。
也就是说,现在的热门故事,真等到被改编为影视剧上映,最少也得等个10年。
换句话说,我们现在看的影视剧其实都是10年前乃至更早时期的作品。与我们现阶段同步的文字,尚未轮到被改编的恰当时机。
延伸来说,现在那些令我们拍案叫绝、久久难忘的好故事,要想从我们的脑子里变成实实在在的影像,需要等待好多年。甚至可能要等到那些情节已经开始变得模糊和逐渐被我们遗忘时,好故事才正式开始上演。
故事/文学,里面有人生!
在这个意义上,笔者的建议是:
人不能等。不能等万事俱备才书写,才行动,才去实现自己的想法。
因为残酷的真相是,东风永远不会来,我们等不来东风的。
所谓“时机成熟“和“天时地利“,不过是在绝望的情绪中、在不奢求好结果的心理预设里,咬牙坚持着把前面这些应该做的内容都干完了,然后才怅怅然等待“幸运女神”的安排,某些人于偶然中获得了成功。没有前面直接开干的觉悟,任何机会都不会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我们也是不可能抓住的。
《庆余年》2能顺利开播,是因为作者早在十几年前就在为自己心里的故事不停地书写。同样,今日大千世界里的创作者对新鲜故事的追求,也是在为未来的可能播种。因为我们实在不清楚哪天哪个故事可能会走向舞台中央,走入更多读者的心里。所以输出的人需要不停写,写一切。为自己,为他人,为未来。
002名字由来
《庆余年》书名出自《红楼梦》第五回中的一首曲子《留余庆》。
这首曲子描述了贾府败落后,贾巧儿被舅舅卖掉,但最终被曾接济过的刘姥姥所救,继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书名《庆余年》的含义是庆幸自己多出来的岁月,珍惜余生。
此外,小说中的“庆国”的名字来源于日本作家小野不由美的小说《十二国记》中的庆国。作者猫腻非常喜欢《十二国记》,因此将庆国的名字用在了小说中,并且与书名相呼应。
如果读者深刻领会作者的良苦用心,就应对人生和追求有一种更为「通透」的理解。
对此,笔者提供另一位大神当年明月,在作品和采访中的阐述,也许能更快帮助大家领悟真意:
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切不可做你不熟悉的事儿、不擅长的事儿。我就是说有很多人就败在这上面(1);
平平安安地活着,因为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平平安安地过完一辈子,是很难的,所以我觉得这个世界很冷酷(2);
明白自己的渺小,你才能理解,才能继续去做,一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情(3);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度过人生(4)。
——作为在另一个国度再生为人的主人公范闲来说,这一次穿越后的“重生”,就是他生命里多出来的岁月。跨过生死的考验,他的领悟比原来升了一个等级。用中国人的说法叫:经历过生死轮回,必能大彻大悟。
小说里的主角,因为有了“二次生命”,这趟旅程于他而言,势必要足够精彩,不留遗憾才行。所以故事氛围势必是狂放不羁,潇洒飘逸的。这是主人公大彻大悟后对自己生命的新要求。
范闲之态度,恰好反映了不同作者希望向读者传递的一致心声:
人生得意须尽欢!
很多目标与对象,我们需要审慎辨别。有些不过是过眼云烟和执着虚妄,不是一个生命体真正应该追求的内容。那些让人着相的东西可能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也不是属于我们的东西。我们应该去追求那些值得追求的目标。
用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名言总结:
追求经济成功的生活只是虚荣心在作祟。
领悟了这一点,我们也就接收了“庆余年”三字所暗含的人生密码,同时实现了自我精神的再造。至于能不能像范大人一样逍遥人生,就要看个人的造化了。但先悟了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放下执着,轻松上路。
003故事里的“玄机”
在落笔前,笔者一直在想要不要把这个故事最大的隐秘告诉大家。如果要聊,该如何聊——主要是如何在不剧透的前提下,聊点深度。
思前想后,笔者尝试从组成一个故事的外围对其进行拼图式解构。这样可在保持悬疑内核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所有线索或明或暗的指涉同一个方向。
003-1庙堂与江湖
受传统武侠小说的影响,一般人总是把“庙堂”与“江湖”作为两个不同世界区分开来。于是就有“让庙堂的归庙堂,让江湖的归江湖”,各自按自己世界的规矩进行裁判。
对于江湖儿女,如果抽离掉具体情节,建构一个叙事模式的话,我们会发现这里面总是固定围绕如下几个关键词进行推进:
绝世武学,个人恩怨,血亲复仇,谁当盟主,正邪不两立……
将这些内容随机穿插上各种叫嚣和打打杀杀,就构成了武侠世界的“江湖”。
看多了这些内容,你会发现这样的江湖没什么意思——不是看你不顺眼,就是看我不顺眼;然后各种放狠话;呛呛失败就拔刀;一方装逼失败开始玩阴招……
循环往复直到邪恶一方被消灭,江湖复归于平静。
主人公成就一段传奇,是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江湖虽然凶险,但江湖人士还是比较纯粹。因为他们懒得动脑,一言不合就开打,喜欢贴脸开大。这在人类智谋体系里算是低段位。
但是一旦我们将视角转向庙堂,这个世界就复杂多了。庙堂就是江湖的升级版、顶配版。这里面才有意思。
在这个世界里,除了可以有简单江湖故事的全部内容,还富有庙堂世界独有的构成要素,阴谋、宫斗、背叛、造反。
如果让我们对庙堂之内核进行抽象概括,会弄出怎样的核心呢?
一词以蔽之:夺权。
庙堂故事的全部要素,围绕的就一个问题:权力归属。
这一故事往往会设定在权力交替的过渡期或新上位者初步掌权的初期。因为这个时期是权力问题最为脆弱的时期。按照“权力没有真空期”的说法,这一时期的出现,势必会诱发各方实力对最高权力位的觊觎。一场隐藏于暗处的大戏,就在缓缓展开。
在这一场域下,江湖人生完全可以参与其中,并且那些让我们眼花缭乱的绝世神功,也可以被各派势力中的典型人士所展现。
可以说,庙堂争霸才是“江湖争霸“的最高表现和最终进化。
没有庙堂作背景,再好的故事都像是一个大脑发育不够完全的壮士,四肢发达,但没达到极致。
如果用现代语言来定性,世界上最好的隐喻是政治隐喻,世界上最好的故事是政治故事。《庆余年》讲述的也是一场关乎权力的政治故事。
003-2敌人在身边
故事里的敌对力量,看似是庆国和北齐、东夷的对立。当然这是大环境,但是真正的对手,或者说最危险的敌人恰恰不在天边,而是近在咫尺,尽在身边。堡垒总是容易从内部被攻破。
对手之所以按兵不动,毫无反应,不过是在耐心等待敌人内部分裂的一个时机。
范闲被人从遥远的澹州(注:如果非要将故事与现实联系,海南岛儋州县最符合设定。因为儋州确实是一个秀美清闲的边缘之地)接到庆国国都来,目的就是要引他入局,当一条朝堂政治博弈的鲶鱼,刺激本就脆弱的皇权制衡发生逆转,让所有觊觎“最高权力”的势力一一暴露,互相拼杀,直到最终形成一个新的稳定局面。
范闲的真正作用,不过是任一双隐形之手摆布的“棋子“和“工具人”。他的第二次人生之旅,可说是一场危险系数极高的测验。如何入局做好游戏中人,同时出局成为操盘之人,这对范大人而言,绝非等闲之事,表现稍有差池,会万劫不复。
这一次,范闲真真的是在玩以命相博的“高端局”。这场游戏,比单纯靠武力高低决定权力归属要高级和困难得多。
所以,世界上最吸引人的不是力的较量,而是智的博弈。如何兵不血刃的惩治对手,如何杀人不见血的输出压制,才是“高级政治“。
对于主人公范闲来说,最大的难题在于识别“谁是我的朋友,谁又是我的敌人”、“谁是真朋友,谁又是真敌人”——读起来有点绕,说了好像又没说。好故事就是一层窗户纸,捅破就没意思了。
欣赏一个好故事,最怕的是没有耐心。观者需要的是品读,一切自然会徐徐展现在我们面前。再好的故事,终有终止点,安静等待就好。
003-3光环与龙凤
现在的读者,一般是比较讨厌主角自带“光环”的,业内俗称“开后门”。但往前倒个一、二十年,当时的读者这种好恶并不强。甚至相当一部分人就是因为有光环才喜欢的主角。
因为大家的现实生活实在是太苦闷,太乏味,太缺乏变化了。大部分人改变不了客观环境,只能将自己代入一个有光环的主角来体验不一样的人生。主角愈是有光环、有超能力,读起来越爽、满足感越大(后来有人称之为“意淫”。笔者觉得这个总结不好,带有高人一等的鄙夷感。实际上,这个词应该中性理解,它和“梦想”、“愿景”等词是一样结构,不分高低贵贱)。
如何在光环和现实之间拿捏好平衡,其实是对编故事之人最大的考验。好的故事和主角,可以说都实现了一种现实与虚拟的梦幻穿越。正所谓“故事里面有人生”。
另外,“光环说”有时未必如读者想象的那么厚重。以范闲为例,读者眼里的范闲掌握着未来时代的全部信息,有一种未来人穿越教育古代人的感觉。
事实上,认为未来之人返回古代就一定占绝对优势,这是一种错觉。
为什么这样说呢?
范闲所谓的优势不过是因为两世为人,信息量比一世之人多一倍,所以在历史大势的预判能力上比一般人敏感一些,快速一些。但这不代表与这些长期浸淫在皇权漩涡中的诸多势力相比,他就具有比那些人更高的权力斗争手段和远见谋略。在这种意义上,对于这些擅长权术争斗的人物们来说,范闲这样的现代人,就是个雏儿。
所以,各方势力才对他有一种或明或暗的支持或反对,但是都不想上来就表明态度把他捧起来或者按下去(没有直接上大招搞他)。
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他才能屡屡在危机关头巧妙脱身,否则再有多少脑袋也不够他牺牲的。当然这里面离不开他「跳出布局看待游戏」的能力。
一方面有其个人超能力的部分,另一方面也有范大人的支持者们的功劳。有句网络用语形容得好:有卧龙的地方必有凤雏。这既表明地灵之地总是多出人杰,同时也说明优秀之人总是相互吸引的。
主角出彩,离不开配角配合,二者互相成就。
《庆余年》之所以吸引人,不仅是靠主角一个的功劳,而是需要围绕在其身边一群人的表现。故事里的这些辅助位,无论是小角色,还是主要演员,表现得都非常出彩。无论何时上线或下线(俗称“领盒饭“)。小角色们都非常耀眼。给人的印象与感觉,一点不输男主。不要小看这些配角,他们其实就是拼凑成最后留在读者和观众脑子里主角伟大光辉形象的一枚枚人像图。这些人的全部,构成了男主在大众读者心目中的「意识流」形象。没有绿叶的纯粹,是显不出红花的娇艳的。
说到最后,只有这种集体表现的优秀,我们才可以说这讲的是一个时代故事,表现的是一种群像情节。
当一个好的故事立住的时候,故事里的每个角色都会对读者产生影响,大家不是仅在男女主角这一对角色上感受人生。恰好相反,那些所谓的不起眼的人物,那些处于角落里的剧情性人物,包括那些和主角势均力敌的反派,都让人喜欢,都会获得读者群。
这就是所谓“经典“的定义。在经典里,每个角色都是主角,都是经典。
004前路与自信
范大人其实踏入的是一场权力争夺的“必死之局”。但是不同于局内的其他人,这一次他有其母亲“叶轻眉“的加持——这个名字一开始就出现了,但是故事最巧妙的设置在于范闲他妈是以一种虚拟背景的形式贯穿于整个故事的。套用猫腻的话来形容,范闲这个故事其实是一明一暗,一显一隐两条线索在并行。很多人在关注范闲这条明线,看的刺激上头之时,忽视了那条时隐时现的暗线发展。
当明暗两条线索不断延展直到发生最后的碰撞和角力时,大BOSS,大隐秘,大真相,大绝学等等那些一直为人类所追求的好故事的要素会同时爆发。到那时,你才会狂呼,啊啊啊……,原来如此!真的牛!太牛了。
性格决定命运,范闲的未来结局,如果单从写故事的角度去理解,大家都知道肯定是happy ending(幸福团圆的大结局)。这是中文故事里一贯的套路。
但是如果要让你再具体一点去描述范大人的经历,大概率你是说不清楚的。因为我们会说,这全看作者的意思,我们作为读者决定不了的。作者想让谁死就可以让谁死掉,想让谁厉害就可以让谁厉害。
其实这个观点是不对的,好的作品一旦人物立住之后。人物其实就“活”了,他们就和我们身边这些活生生的人是一样的了。这个时候,作者看待这些自己创作成功的人物的感觉,就好像在看待自己的朋友一样。这些虚构人物的命运,其实已经不能被作者所左右。能左右其命运的,只能是他们自己。
换句话说,这些已经立住的人物,在他们形象于我们读者心中立起来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命运就已经由自己决定了。作者所做的不过是把这些内容(一般化的读者看不到,但是敏感的读者和创作者都是可以看到的)如实的书写下来。
范闲是命运女神眷顾之人,否则他也不能二世为人,作为命运的宠儿,他有这个资本和资质作为庆国朝堂之上各种势力拉拢和支持的对象。
但同时,突出的能力与优势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波云诡谲的政治斗争中,稍微没看清状况,就可能造成伤害。加之范闲又是一幅潇洒开悟人生态度,可以说在他眼里,庆国(或者说这个全新世界)的一切都是微不足道的。他都未必真的放在心上。这种人生态度势必要对整个庆国产生额外的塑造与影响。他的潇洒,于他人而言可能是一种压力和威胁。他的一切行径,在喜欢他的人眼里可以被视为一种率性与可爱,在厌恶他的人那里就是一种叛逆和僭越,甚至是一种客观的威胁。
命运宠儿的另一面是时代的逆子。这将引发一场幸运与不幸之间的终极较量。站在不同阵营里的各方,都必须拼尽全力,才能保住小范大人。否则,失败的不仅仅是一个范闲,而是各方自己一生坚持的信条。
我们要知道,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古代,范闲的周围是一群那个时代最杰出的高人与精英。当范闲所带来的未来价值观与古老帝国的旧习惯发生矛盾之时,范大人的运势该当如何?当自己的两重身份不可调和的对撞时,范大人又该何去何从?
这一切都是未知,只能在故事里去寻找。
但好就好在,小范大人不是一个人,他还有自己的师傅、朋友、亲人、爱人、母亲。这些人足以助我们的范大人逢凶化吉,扭转乾坤。
读者所向往的,不过就是小范大人这些助力。
结合小范大人的经历,笔者想说:
人啊,真的不需要太焦虑和内耗,人生无名与孤独,也是常态。关键是面对前路,我们要有自信。因为暂时的孤独与低谷,可能在向我们提示,我们的朋友不在目前所处的时代,我们的伙伴可能在未来。
也就是说,我们不要过分沉湎于过去的得失,不要停滞于当前的困境,我们要时刻面向未来。维持一种超越同时代的精神朝向,才是一个高手的视野与格局。现在的每一步,易或难,都是在为未来的无限种可能作催化。
人在江湖,无论是市井还是庙堂,“莫愁前路无知己”才是大家应有的态度。顺境逆境,高手总是一路放歌,享受其中的。
一如小范大人告诉我们的: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的话,那总是需要去看些不同的风景,遇到不同的人,这样才能让不能重来的游戏玩得尽兴些。
谁说不是呢?!
结束语
拼了老命,总算在《庆余年》第二季开播之前完成此文。说是笔者灵感迸发也好,蹭剧情流量也罢,都无所谓。
有一点可以肯定,笔者对这个故事与大多数读者一样是实打实的喜爱,对马上开播的剧情和1300万预约人一样是真切切的期待。有这个真诚的心就够了。
预祝《庆余年》开播大吉之前,笔者先来个大胆预测,该剧一定会像《甄嬛传》、《知否》等古装大戏一样,闻名海外,成为中华文化的又一标杆的。
最后,许一个愿望:
念在大家青葱岁月一同在烟雾缭绕的网吧没日没夜上机的份上,看在小范大人马上就要站起来的份上,就让这篇小文章像范大人再入庆国一样,进一次流量池吧!
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文字,是码字人最大的梦想。
请后台小编大人保佑,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