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小学后,班级群里经常会有老师发布的各种大大小小的校内外活动,老师会积极鼓励孩子们参加,但除了写字、艺术、英语、画画等比赛外,参加的学生常常寥寥无几。
大多数家长的想法是孩子的学习时间已经很紧张了,哪有时间搞这搞那。有些家长认为很多比赛没有含金量,很多活动没有奖状,参加了也没什么大用,也有的家长可能觉得参加比赛或活动还要自己出力,太麻烦了。
其实中低年级的孩子时间相对宽裕,而且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一般也有意愿参加,家长可以向传达老师的意见,配合孩子完成就行。
我们也是根据孩子自己的兴趣和想法,有选择地让她参加一些主要靠她自己就能完成的活动,即便这些活动不会获得任何奖状。
如果“学习”理解为课堂学习、课后做题、阅读书籍就太过狭隘了。其实孩子从出生开始,做的每件事都是在学习。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学习,也就是从做事中学习,可能会帮助孩子获得更多意想不到的成长和收获。
我们家目前参加的学校活动主要是写字比赛、艺术比赛、英语演讲比赛以及某些非比赛性质的校内活动。
我们从来没上过线上和线下的写字班,所以就更鼓励孩子参加写字比赛。孩子从一年级刚会写字就参加了学校推荐的写字比赛,比赛获奖率很高,但孩子看到二年级比一年级的名次有所进步,也很有成就感,愿意每年都继续参加,也会在有空练字时充满热情。我对孩子写字没有过高要求,主要是字迹工整,但她为了写得好看,会主动重写,直到满意为止。
孩子在学吉他(低成本佛系学习,纯做兴趣),我们每年都会参加学校的艺术比赛。为了录制视频,孩子会一遍又一遍地重弹,选出相对满意的作品,交给老师。
尽管参加了三届比赛,我们从没得过任何名次,却成了一种记录进步的仪式。当孩子看到自己每年的作品,看到自己的提升,也愿意为这个基本不可能获奖的比赛继续尝试一番。
我们带孩子参加学校推荐的部分英语演讲比赛,是为了锻炼孩子的胆量,创造孩子用英语的机会,以赛促学,也是为了让她见识各种高手,知道人外有人。虽然她一开始在比赛中表情紧绷,缺乏自信,但几场比赛下来,还是有不少进步。
我们目前没有线上线下课外班(主要是感觉目前以孩子的水平上课外班效率较低,不如在家自学),就通过这些活动多创造点学习机会,把英语用起来。
许多参加画画培训班的小朋友会报名参加画画比赛或活动,有美术老师的指导,会让他们的整体作品更加符合比赛要求。我们家因为没有参加任何画画班,我也知道孩子的画画水平,所以只参加过一次。孩子上画画班的家长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个资源,无论结果,带孩子多做尝试。
最后讲一下参加非比赛类活动的意义。最近孩子学校开展科创节活动,老师鼓励同学们了解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然后通过写作文或录视频的方式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我和大多数家长一样,第一反应是参加这项活动又要占用孩子做作业和看书的时间了。
但转念一想,何不借此机会,带孩子体验下项目式学习,让孩子围绕这个主题做点研究,不正是在培养传统课堂上所疏于培养的学习能力吗?还能让孩子更好地了解自己所生活的城市,向其他孩子介绍相关小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我还是决定“牺牲”孩子的看书时间,和她一起录视频。我让孩子从与苏州本地有关的非遗项目中进行挑选,毕竟从身边的事物入手会更有意义。
在她提议介绍苏绣后,我就帮她从网上搜集了一些资料,打印下来。我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特意选择了和苏绣有关的传说故事,收集了与我们曾参观过的刺绣艺术馆及其展品有关的内容。
她读了几遍资料后,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了出来,提到苏州古代曾有“断发文身”的陋习时,我们都不理解这背后的含义,靠着上网搜索才最终搞明白,因而意外涨了知识。
虽然四分多钟的介绍疙疙瘩瘩,录了十几遍,花了一个多小时,最后成品也远达不到完美,但在录制过程中,孩子想到要把家里的猫带着一起出镜,更好地介绍苏绣中绣猫的过程,最后也成了视频的一大亮点。
第二天她回来告诉我说,老师在班里播放了她的视频,同学们都看得乐呵呵。全班只有两个小朋友参加了这次活动,另一个孩子介绍的是昆曲,刚好也巩固了我们关于昆曲的小知识。她还要求我周末带她去看看市区的苏绣博物馆。
前几天,她又回来说,科学课上老师了解了班上参加非遗代言人活动的情况,还播放了非遗的纪录片。孩子感觉很骄傲,更我说还想观看苏绣的纪录片。我也早早了解了相关纪录片的信息,随时等着和她一起观看呢。
家长们也可以根据自己和孩子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活动带孩子一起参与。所谓“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不必在意牺牲一点做题、看书时间,最后收获的结果说不定远超你的想象。